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少了一些甚麼的

因為立陶宛畫家的喬治市魔鏡系列壁畫獲得熱烈追捧以及被破壞的風波,入了遺4年多的喬治市,才好像突然間的被廣為人知了、人氣旺盛了。

以往喬治市文化遺產區萬頭攢動的場面,只會出現在一年一度的新春文化廟會。如今能夠頂著艷陽高照排隊耐心等候拍照、汗流浹背騎單車四處尋畫,而使到喬治市出現人山人海的場面,就真的全賴於令人為之著迷的魔鏡的了。

喬治市魔鏡系列壁畫是檳州政府在今年慶祝喬治市入遺第四個年頭的項目之一。這一系列的壁畫的確成功引人注目,只是,被注目的層面摻雜了褒貶的聲浪。也因為這樣一種兩極化的情況,很多時候對於需要立即關注的問題,往往會被忽視和失焦。

回想喬治市成功入遺的那一年,因為新舊政府的交替,一個因歷經12年屢敗屢戰的申遺工作有了成果而百感交集,一個則因突如其來的驚喜卻對申遺入遺及後續工作的不知所措,這其實都對喬治市世遺地位的規劃工作有相對及非常大的影響。

喬治市入遺後的這幾年,當局在舉辦節慶活動和推廣對喬治市認知這方面的工作,確實是有做到一些甚麼的了。比如說,他們將77日入遺日列為公假、他們舉辦藝術節、他們請名模走秀、他們請揚名國際的設計師前來展示名貴珠寶和服裝等等等。

我們絕對可以舉例許多當局為世遺舉辦的活動。但一直以來,我們就總是覺得少了一些甚麼的。少掉的,就是我們最初申遺的原意;少掉的,就是當局仍然無法讓世遺裡的居民真正的活動起來,攜手推廣喬治市裡的每一個人與事、每一個景與物。

還記得嗎,2007年時聯合國專員龍炳頣教授前來考察喬治市申遺區的情景?龍教授到來之前,在當局的推動和合作之下,姓氏橋的海上人家總動員清理橋底下沉積幾十年的垃圾和重修橋屋。

我們要的其實不多,就是這種官民合作的模式,能夠讓居民身負一個責任感、一個參與感、一個使命感,那麼我們的世遺生命才會更精采、更美麗。

走在當下的世遺區,說真的,它逐漸充斥著濃厚的西洋味道。壁畫不在話下,就連建築物的重修和改建,至今當局都還沒有設定一個指南來維護及依據。

壁畫可以到處有,就像那個立陶宛畫家不是到了新加坡去進行了他的美術計劃嗎?我們的喬治市就只有這麼一個。我們是不是也該做些甚麼的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